护士在使用医疗仪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护士在使用医疗仪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现代生物、信息、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医院的医疗仪器也出现越来越先进、复杂和涉及多边缘学科的情况。护理人员使用仪器也越来越频繁,心电监护仪、人工呼吸机、血气分析监测仪、电除颤仪、输液泵等已成为抢救危重患者的常用设备。但在这些医疗仪器的使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仪器效能不能完全发挥,存在安全隐患,交叉感染及潜在法律责任等问题,现讨论如下:
1 仪器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现代医学仪器多为多学科、高技术的结晶,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一般情况下,仪器调试投入使用后,很少再有人去研究其应用的深层次开发。同样的仪器在不同的使用者手中,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护士对每天使用的仪器是机械地记住按钮操作,而当仪器出现异常变化就不知所措。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进口设备采用的是英文界面,很多人员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也只能满足于简单的常规使用,造成很多功能的闲置。
1.2 安全问题
医疗仪器的安全包括三个方面,医疗设备本身的安全、病人的安全及操作者的安全。
1.2.1 病人安全问题由于操作人员不熟悉仪器性能、不能按照操作规程使用,会给患者造成医疗损伤,如微波治疗仪距离调节不当会造成烫伤,人工呼吸机不依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调节参数可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微泵静推硝酸甘油后连接一般输液装置,不考虑管中尚存的药液而快速滴入结果造成患者血压的下降。另外,很多仪器的使用伴随着侵入性操作,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措施不到位会造成院内感染的发生。
1.2.2 仪器安全问题
不按操作程序开关仪器会造成仪器主件的直接损害。如超声雾化吸入器在水槽内未加水即开机会造成晶体换能器的损坏,呼吸机使用时先开主机后接气源会造成对主机的损耗。
1.2.3 操作者自身安全问题在仪器的使用中护士往往不重视自身的安全,许多新的仪器如激光类仪器由于光束很细、方向性好、能量集中.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皮肤和眼睛的损伤,介人疗法或CT增强时,观察病情及配合操作的护理人员会受到x线的辐射。
1 .3 法律责任问题
I .3. I 急救仪器未能做到完好到位,护理人员在抢救病人对抢救器械的准备与应用是抢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延伸着医生的急救思维,是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如呼吸机使用时未能备好呼吸气囊,一旦停电等意外事情发生时不能及时保证通气,除颤仪由于充电不足导致不能正常使用贻误抢救时机,如此情况会造成患者人身损伤,形成法律责任。
I .3. 2 随意关闭报警装置或调大报警范围,仪器报警装置能够及时了解机器及患者信息提供可能,个别护理人员在夜班时为了避免噪音而随意关闭报警开关或不及时检查报警设置的范围,构成安全隐患。
I .3. 3 在患者面前轻率地判断仪器故障,仪器设备使用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看似不正常的现象,如不经询问、查实及分析而在患者及家属面前讨论仪器出了故障,患者及家属就会对其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产生怀疑,当治疗护理效果不佳时就成为护患纠纷的焦点。
l 3.4 仪器的监护代替护理人员的巡视,在仪器使用中要杜绝过分依赖仪器及只见仪器不见人的现象,如对一级护理患者要求每I5~30分钟巡视一次,由于心电监护仪可翻阅前一段时间的监护数据,有的护理人员就减少直接观察病情的次数而将“系统回顾”中的数据抄录于危重护理记录单中,出现记录与观察的滞后,另外一些烦躁病人无创血压袖带的移动影响测量数值,但由于未能及时发现,显示的数据不能反映病人的实际情况。
I .4 、注意患者的舒适度,仪器的使用会使患者的活动受到限制,同时由于声、光,皮肤接触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尤其长期使用仪器的清醒病人,会因此拒绝配合。
I. 5 保养维护意识不强,仪器使用后的维护保养对延长仪器寿命,保证其性能可靠是非常必要的,而护理人员往往保养意识不强,认为维护保养完全是设备后勤部门的工作,其实设备的故障往往是由操作者最先发现的,早期发现某些故障信号能缩小故障范围,简化维修过程,再则,仪器设备出了轻微故障没有消除而强行运行,则可能导致实质性的损坏,设备部门人的员应定期到各科室维护检修,但日常使用中的保养与维护是每位操作的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之一。
2 对策
2. I 把好培训与考核关
经过培训使每个护理人员均能达到技术操作的要求,人员称职是技术安全的基本保证,在新的仪器使用前,都要请相关人员对使用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操作者掌握其性能、参数调节,连接,消毒维护,简单的故障处理等方法,经考核合格才能进入使用阶段,同时还应制定该仪器相应的操作程序和安全管理度,要求护士熟记,应知应会,必要时可将流程或警示性标志打印并塑封挂于机器旁,起到随时提醒的作用。
对每一位新调入科室的人员也应派专人辅导讲解,考核验收,平时还应进行抽查,将常用仪器的操作、连接,维护、保养纳入护理基础操作技能的组成部分,反复训练强化,做到熟练正确使用,保证使用安全。
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充实与更新知识,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更好地发挥仪器的功能及保证安全打下良好的基础。
将每一台仪器的使用说明书、操作程序、养护步骤,管理制度等资料集中装订,使护理人员能随时翻阅与查看学习,更全面地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同时还可建立仪器故障备忘录,记录常见故障的原因与紧急处理方法,尤其对抢救类仪器需每位护理人员能知晓应急处理措施,并能排除简单故障。
2.2 完善但器的管理制度,保证100%的完好率
抢救仪器必须专人保管,定位放置。每班前检查所有的仪器,每周大检查一次.发现故障及时送修,抢救仪器原则上不外借,如果急需外借,归还时必须由当班护士检查性能,确认完好后预置备用状态,要配备一定量的零配件和必要的配置替换设备,如备用人工呼吸机时应有二路供氧设备,床边放置简易呼吸器囊.一旦机器出现故障,立即用简易呼吸气囊人工辅助呼吸。
贵重仪器要求操作人员做好使用记录,内容包括使用目的、日期,功能、参数设置、用前用后状态、操作人员签名等。特殊的设备还应有特殊的记录项目,记录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在仪器故障时责任界定,增强护理人员爱护仪器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为维修工作提供有利的信息。
2 .3 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自律性和工作责任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举证责任倒置”实施后,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了空前的增强,各种维权活动增多,医务人员的行为将随时置于法律的约束下。在这种形势下,护理人员应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主动学习法律法规和增强法律意识,准确履行的职责,鉴于护理工作具有独立性、连续性和具体性,大多数护理活动是在无人监督下完成的特点,要经常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慎独精神的教育,严格按照各仪器的操作程序及常规进行,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如心电监护时,要确保每项测量值的准确性,对无理由的血压波动等情况应及时查找原因,不能简单的记录生命体征,而应加以综合分析,同时也要找出潜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方法与内容,不使患者产生误解。
2 .4 满足病人需要,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以人为本.对每一项仪器操作前都必须作适当的解释,说明可能会出现的感觉,使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解除紧张心理。要换位思考,根据患者的需要和病情取适合的体位,经常讯问患者的感觉,避免不必要的声、光、电,接触等刺激。如心电监护中,屏幕根据日间与夜间进行调节,无创血压袖带与血氧饱和度探头根据需要选择连接时间,就如测压而言,太频繁的测压无医学价值,对病人的休息造成干扰,同时还应注意长时间的测压有无引起病人上肢回流障碍而造成肢体肿胀。
2 .5 控制交叉感染
在仪器使用中除做好常规消毒隔离工作外.尤其要做好用后的终未消毒处理及管路的消毒,如对于呼吸机无论开机使用时间长短都要进行机器回路的拆卸,清洗、消毒及易耗品的定期更换,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