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d 发表于 2010-1-25 16:45:54

血透机的电导度控制

本帖最后由 fengd 于 2010-1-25 16:48 编辑

血透机内都有两个电导度探测器,用以检测透析液的电导度值,电导度过高、过低或者两个探测器所检测出的值相差过大,血透机都会报警并切换至旁路状态以保证病人的安全。

在血透机维修工程师之间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两个探测器,一个用于电导度的控制,一个用于电导度的监测。”甚至从一些论文和专家口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言论,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两个探测器都是用于电导度的监测,不能用于电导度的控制。我所见过的多种类型透析机中,没有一种是使用电导度探头采样用于浓度控制的。

如果真的是一个用于监测(简称J探头)一个用于控制(简称K探头),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们来看一下:医生设定的电导度是140,机器内部准备好以后开始透析,现在透析液的实际电导度是140,两个探头检测出来的也是140,情况正常。随着透析的进行,两个探头都开始积钙。K探头发现电导度降低了,就会向血透机的主CPU报告。主CPU知道后就会加大A、B液的吸液量以维持140的电导度。这样,透析液的实际电导度是升高了,而J探头由于发生了同等程度的积钙,检测出来的值也是140,正常。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在透析过程中透析液的电导度持续升高而机器不会发出警报,这是很危险的。

血透机试剂的电导度控制是怎么完成的呢?机器按照电导度设定值以一定的比例抽取A、B液,在机器内部加上一定的水,混合成透析液。然后用电导度探测器监测一下,如果合格就输送至透析器用于透析;如果不合格就旁路掉,机器报警。也就是说机器默认A、B液是合格的,只是对液体的体积加以控制就应该得到电导度合格的透析液,如果得不到合格的透析液,就需要工程师来查找原因了。从控制上讲,这里的闭环控制是“闭”在液体的体积上,而不是“闭”在电导度探测器上。电导度探测器并不参与电导度调整控制的过程,它的作用仅仅是终末监测。为了使这个终末监测更加可靠,血透机要装上2个探头。这样的控制和监测方式才能可靠地保证得到合格的透析液。

这种控制方法不仅仅是用于血透机,呼吸机的氧浓度控制也是如此。空氧混合器将空气和纯氧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医生需要的氧浓度的气体,并通过气阀管路等输送给病人。而氧电池不参与氧浓度的控制,也仅仅用于氧浓度的终末监测。

修呼吸机的工程师如果发现氧电池坏了,手头如果没有,就会关闭氧电池的报警。如果一个透析室的机器都使用相同的A、B液,而只有某台机器浓度报警,修血透机的工程师通常都是调一下电导度显示,继续治疗。这些做法虽然不规范,但实际上都是默认机器得到的浓度是正常的,而传感器不准确。如果真的是用电导度探测器或者氧电池控制浓度的话,谁敢这么干?(转)

fengd 发表于 2010-1-25 16:46:37

本帖最后由 fengd 于 2010-3-19 16:08 编辑

对于电导度的控制,应该分两大类控制方式。

一类就是上面顶风老师讲的,容积控制,而这种控制是开环的,并不是您说的闭在容积。难道你觉得机器在吸液的过程中,对吸液容积做了监测?没有监测,没有反馈的信号,怎么讲“闭”?

这种控制方式以NIPRO,费森为代表。在机器浓度的调整设定过程中,确定浓缩液的吸液量。在使用过程中,按照设定的量吸入浓缩液。浓缩液的误差会按比例复制到透析液上。nipro和费森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测透析液的电导度,而不测水+A或水+B的浓度。对于最终浓缩液的电导误差很难分辨是A液导致还是B液导致。

这一类控制方法的依据就是默认原液浓度稳定,选用这类机器的用户最好使用桶装透析液,浓度会比较稳定和方便控制。

另一类,就是按照电导度反馈控制的方法。经典的代表就是金宝。金宝就是依靠电导度来反馈控制原液泵的转速。

这一类控制方法就是默认电导度精确无比,忽略了管道污染对电极参数的影响。对于浓缩液10%或15%的浓度误差,可以做到忽视,这类机器非常适合于院内自行稀释得到浓缩液的单位。

对于我上述的表达,我不奢望能得到顶风老师的认可,但是,希望您千万不要把您的关于透析液控制的理论到处推广。虽然,我们不反对争论,但我们反对传播错误的言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血透机的电导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