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担负医院各种医疗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任务,虽然平时并不接触病人,但医疗设备直接接触病人或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这样技术人员也就间接的接触到病人,传染病院作为特殊的环境,也更加存在职业危害与安全,平时医院的安全教育很少涉及到工程技术人员,较多的强调临床医务人员,比如:医生、护士、检验等人员的职业危害和安全防护,很少有人考虑到工程技术人员也有职业上的危害,事实上工程技术人员也普遍存在防护知识缺乏,工作中没有进行必要的防护等问题。
一、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安全的现状
医疗设备主要有三大类,即诊断设备类、治疗设备类及辅助设备类。诊断设备中尤以实验室诊断设备和病理诊断设备,治疗设备如人工肾等和病人的血液、体液、组织接触最密切,仪器内部污染最严重,例如: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利用病人的血液进行检测,仪器内部有比较复杂的检测管道、电磁阀、水泵等,这些管道充满了病人的血液等污染物,维修技术人员在维修中难免会接触到。
目前已确定的血源性传播疾病有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等多种,而我国是HBV高发区域,约有1.3亿人携带HBV病毒,据资料报告只需0.004ml带有的HBV血液足以使受伤人感染HBV,艾滋病病人也在逐年增多[1]。特别是传染病医院,据我们医院检验科统计大约有80%以上检查病人,含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或其它致病传染病菌,所以仪器被污染也是必然的;其他设备在给病人的治疗和诊断中也难免会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这些都是致病的传染源,存在着隐形危险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
1、工程技术人员普遍存在感染控制的基本知识不足,没有自我防护意识,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不全或执行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使我们成为感染传染病的高危人群之一。
2、锐器损伤 工程技术人员在维修中经常会发生由于把手伸进仪器内部操作而碰伤,或者拆装被污染的配件时碰伤,或者使用通针疏通管道和取样通道而被刺伤情况。
3、液体飞溅 在维修中由于拆卸管道或配件时,不小心引起管道内残夜飞溅,有可能飞溅到技术人员的身体、脸上甚至眼睛上。
4、维修有紫外光或激光仪器时,防护不当会造成人员辐射损伤,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身上,可引起结膜炎及皮肤灼伤。
5、其他如:维修仪器时可能发生的电损伤、烫伤、辐射等伤害。
三、工程技术人员的自我防护对策
1、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知识学习,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自觉遵守操作规程,认真落实各项制度,规范操作行为,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职业暴露使我们成为感染传染病的高危人群之一;从而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安全服务和自我防范的意识,提高识别职业风险的能力和防范能力。
2、锐器损伤的预防:维修中应该佩戴手套,必要时可戴双层手套,并注意保护尽量不要被碰伤或刺伤;如不慎被刺伤或损伤,同时伴有出血时,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肥皂水冲洗,最后用碘伏消毒,敷料包扎。对有可能被乙型病毒感染时,应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表面抗体的检测,并上报院感染科进行登记,请有关专家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评估并制订诊疗方案。
3、有可能有飞溅液体时,应穿防渗工作服,戴口罩、帽子,必要可带防护面罩,如不慎将液体溅到皮肤或眼里,应立即用肥皂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必要时请医生处理。
4、修理时可能接触紫外光或激光时,应戴防护眼镜,并注意不要直视光源,尽可能减少接触时间。
5、对可能发生的电损伤、烫伤、辐射等伤害时,要注意穿隔离防护服、隔离鞋、手套等防护用品,最好有两个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在场,做到相互保护。
6、工作完毕后,严格洗手及手消毒,要养成用肥皂彻底洗手的好习惯,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洗手是最简单、最实用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感染传播措施之一;另外,如维修工具、维修环境被污染,也需要清洗消毒。
应了解和认识到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安全的重要性,强化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防护,此外,更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危险因素,有效地回避职业风险从而降低职业损害,能够为医院健康安全地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