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调整中的同济大学 
从1949年开始,同济大学就经历多次院系调整,由一所学科齐全,各系均强的综合大学变成一所土木和建设类专长的学校。 
 
主要的院系调整有: 
 
文学院和法学院  
1949年9月,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后来又随复旦大学支援了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学校的建设。 
 
理学院  
1951年理学院生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化学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学以外,全部并给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学校。 
 
医学院  
1950年,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部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同济医院。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又改名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工学院  
1956年,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并入武汉大学。1952年工学院著名的机械系、电机系和造船系等并入上海交通大学, 还支援了南京工学院等学校, 后来一部分随交通大学西迁建设西安交通大学。1952年水利系与其他高校的水利专业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即现在的河海大学。 
 
由其他高校并入的有: 
 
1952年交大、复旦、圣约翰、厦门大学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并入。  
大事记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Dr. Erich Paulun)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成为同济大学的前身,设德文、医学两科。  
1912年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1917年改属华人私立学校,定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早期建立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1937年起拥有医、工、理三个学院。  
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于1937年9月起从上海迁至浙江金华、江西赣县、广西八步、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迁到四川省南溪县李庄。  
抗日战争胜利后,法学院于1945年12月正式开课,1946年5月迁回上海复校。1946年8月,理学院扩充为文理学院,1948年6月,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和理学院。  
1949年以前,该校学制与课程设置均参照德国的教育制度。设有理、工、医、文、法5个学院及学习一年德语的新生院。  
1949年6月25日市军管会接管同济大学  
1949年9月,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  
1949年10月 建国后,为高教部直属院校  
1951年理学院生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化学物理等系并给复旦大学。医学院迁往湖北武汉,为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校长夏坚白带领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并给武汉大学。  
1952年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系、造船系等并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圣约翰、厦门大学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并入。  
1954年恢复研究生教育。由高教部划归城建部和建工部双重领导。  
1958年改由建工部领导。  
1960年6月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  
1960年10月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  
1966年重新划归高教部领导。  
1979年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  
1996年7月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和上海城建学院并入。  
2000年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同时成立新的同济大学医学院,重建医科。  
2003年11月原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所有资产由同济大学接管。  
2004年9月嘉定校区启用。(首批入住的有软件学院以及汽车学院)  
200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庆祝建校100周年。 
与德国的紧密联系 
自同济大学创校以来,一直保持着浓郁的德国特色。同济由德国海军医生宝隆创建后的几十年,校名虽已由同济医学堂改为国立同济大学,但其与德国的内在联系一直没有中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同济大学成为中国唯一一所以德国教育为标准的中国大学。当时,同济大学有数量众多的德国派来的教授,在当时国民政府中,机械和军工系统的官僚和专家,同济大学的毕业生几乎占了一半以上。[1] 
 
从一九○七到一九五二年,同济大学是在德国教育的浓厚氛围和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一批“德国通”。一九七九年后,同济大学经邓小平、李先念和方毅等七位副总理集体批示,重新恢复作为中国大学对德交流的窗口。在尔后的十几年里,该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以德语作为第一外语;每一任的德国总理或总统访华,都要到同济大学视察或发表演讲。在今天的德国,几乎到处都有同济大学毕业生,也到处都有与同济大学有关的学术交流机构。 
 
2002年,德国總理施罗德访问同济大学时指出:“同济的研究、教学和授课比贵国任何一所别的高校都更富于德中合作的色彩。同济与德国的十几所大学之间有着姐妹高校关系。同济三分之一以上教师曾赴德留学或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世界上没有另一所大学有像上海这所大学这么多的德国交流教师。”2007年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在庆祝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时指出:“同济大学是中国和德国友谊最好见证之一。100年前,在德国刚刚参加镇压义和团6年后,在当时西方人俯视中国,把中国看成殖民地的时候,德国医生宝隆做出一个令德国、欧洲吃惊的举动,在中国开办学校。中国和德国共同创办这所大学,开始了真正的合作。” 
 
同济校训 同济精神 同济模式 
同济大学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同济大学精神:“同舟共济、自强不息”,“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世济天下”  
同济大学育人模式:“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KAP: Knowledge, Ability, Personality) 
 
学院系科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法学院  
政治和国际关系学院  
理学部(分为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汽车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中德学院  
中意学院  
软件学院  
传播与艺术学院  
电影学院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医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口腔医学院  
知识产权学院  
体育教学部  
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  
中德工程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高等技术学院  
女子学院  
中法学院  
浙江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