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迪 发表于 2010-7-27 22:18:01

同济大学医学工程校友会

同济大学座落于中国上海市,是一所历史悠久、声望卓越的综合性大学。同济大学由德国人埃里希·宝隆博士(Dr. Erich Paulun)于1907年创办,与德国和欧洲联系紧密,交流频繁,有着浓厚的德国特色。同济大学是民国时期最早建立的国立大学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较早的真正意义的综合大学。同济大学以紧密服务社会著称,科研经费历年位居全国高校最前列。建筑、城市规划、土木工程、清洁能源、海洋、桥梁、汽车、德语、交通、环境等专业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建校
1891年德国海军随舰医生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来到上海,他看到上海流行霍乱、伤寒、疟疾等疾病,并且缺医少药,就决定离开海军来上海开设诊所。他先回到德国继续进修医学,提高外科水平,并筹集资金。1893年再次来到上海,就在当时的上海德国教堂附近设立诊所,并与在上海的几名德国医生一起发起了“德医公会”。1899年,“德医公会”营业不振,埃里希·宝隆通过中国实业界和德国公司、企业私人募捐到一笔资金。当时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克纳佩(W. Knappa)派领事馆参赞费舍尔(P. D. Fischer)与上海的中国官员上海道扎饬善堂协商。上海道决定把座落在张家浜新马路(现上海凤阳路)旁的一块地,用于筹办医院。1900年前后,由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医院”正式挂牌,这所医院就是后来武汉同济医院的前身。医院的医师大都是“德医公会”成员。他们白天忙于经营自己的诊所,只有傍晚到医院看门诊、动手术。埃里希·宝隆医生看到医院里的医疗力量不足,计划在院内设立一所德文医学堂,招收中国学生,以培养施诊医生。这个计划得到德国驻沪总领事以及德国政府高等教育司的支持。1906年,他们设立了一个支持医学堂开办的基金会,得到了德国“促进德国与外国思想交流的科佩尔基金会”的协助,筹集到一批医科书刊及新式的外科手术电动器械等物品。

1907年6月医学堂开学前,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在上海不仅号召德国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国洋行向中国商人募捐。同时,费舍尔还要求中国官方的资助和支持,克纳佩利用在中德两国募来的捐款,成立了“为中国人办的德国医学堂基金会”。当时规定,捐款金额较多者可成为医学堂董事会董事。医学堂建立时定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并成立了董事会负责学校的管理。董事会由18人组成,主要成员有:三个德医公会元老:宝隆、福沙伯(第二任校长)、福尔克尔;三名德国商人:莱姆克、米歇劳和赖纳;两名中国绅商:朱葆三(沪军都督府财政部长及上海商务会会长,大买办)、虞洽卿(荷兰银行买办);总领事馆的副领事弗赖海尔·冯·吕特等。埃里希·宝隆医生被正式推选为董事会总监督(董事长)兼学堂首任总理(校长),负责学堂的管理。医学堂的校址设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上海凤阳路)。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
同济德文医学堂
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当时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同济”二字从德语“Deutsch”(意为“德意志、德国、德语”)在上海话的谐音而来,意蕴合作共济。1909年,宝隆博士因病于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医公会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

同济医工学堂
1910年12月,德国政府及工商界看到上海同济德文医学堂已取得信誉和办学经验,同时认为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而且近千名德国商人在上海经商,于是他们计划办一所工学堂。12月10日,德国工商界和银行界领袖集会,推选德国枢密政府顾问费舍尔博士为首,在中国建立一个德国工学堂协会。在费舍尔的号召下,短短几月就筹得175万马克的资金。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德文科为预科,德语语言学校)。由校董事会筹措办学经费,由福沙伯全面领导学堂。当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第一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历史上的第一届毕业生。

工科起先只有机电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青岛被英、日联军侵占。德人开设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停办,该校一些教师和43名学生转来同济医工学堂,43名学生中有30人是土木科,同济医工学堂工科因此增设土木科。
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2月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不久对德宣战。3月17日,上海法租界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为此,社会各界联名致电北洋政府教育部,请设法对同济学生作善后安排。教育部马上派人商议,把学校迁到吴淞镇,继续开学上课。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管理。同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2年,学校正式迁往吴淞镇。

同济医工大学
1923年3月17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下达第108号训令,批准同济工科“改为大学”,1923年4月24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下达第634号“指令”,称“该校名称拟改为同济大学,应予照准备案”,1924年5月20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下达第120号训令,批准同济医科为大学。从此以后,5月20日定为校庆日。

国立同济大学

国立柱1927年8月,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1937年7月1日又增设了理学院(1946年8月扩充为文理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效仿美国的大学制度,以在每个省设立一所综合国立大学为目标。国立同济大学就是当时在上海设立的一所国立综合大学,直到1949年国立同济大学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国著名的综合大学。

国立同济大学是民国建设国立大学期间最早建立的一批国立大学(1927年),国立同济大学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综合性大学(1937年),国立同济大学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名牌大学之一。原因主要是在同济在德国人建立和主持校务期间,由于继承德国大学传统,建立了完整和齐备的医学和工学,学风严谨。1936年4月1日,柏林德国工程师学会来函,承认同济大学工学院毕业生与德国工业大学毕业生具有同等资格,成为该会上海分会正式会员。同济的医学,当时已经在国内外闻名,是当时中国最好医学院之一,当时也流传有“北协和,南同济”的说法。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同济大学虽然经历从德国人管理到,私有最后收归国有,但学校基本建制没有变化,在民国早期中国大学环境剧烈变化的时期,同济大学在德国人管理下相对比较稳定,在1927年又较早地成为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国立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的国立同济大学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1937年9月1日日本空军为了清理日军前进道路,轰炸位于吴淞的国立同济大学。经营近二十年的国立同济大学校舍被日军炸为平地。

抗日战争期间,国立同济大学被迫迁往内地。于1937年9月起从上海迁至浙江金华、江西赣县、广西八步、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迁到四川省南溪县李庄(今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辖)。在战争期间,同济大学继续发展,达到最鼎盛时期。

学校迁至江西赣州时,医学院院长德国人柏德辞职。皮肤科专家宁誉接任院长,他是同济历史上第一位担任医学院院长职务的中国人。
李庄时期的国立同济大学
在李庄时期的国立同济大学,校本部设在李庄的禹王宫。

工学院在东岳庙,工学院原有机械、电机、土木、测量四系和一个造船组。1945年,造船组改为造船系。从此,工学院就有了五个系,各系学制不一,测量系为四年;土木系为五年,1942年起改为四年;机械、电机、造船三系均为五年。工学院迁到李庄时只剩二十多部机器,以后逐步设立了测量馆、实习工厂、电工试验馆、材料实验馆、机械试验馆等,使各项实习一般均能进行。在李庄时期,担任工学院院长的,先后为倪超(1942年12月起)、薛祉(1942年起)、江鸿(1944年至1945年)。1945年,工学院学生有632人,教师有83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10人),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这一时期工学院各系教学的特点是:第一、仍然坚持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各系一年级学生,坚持在工厂进行机、锻、铸、钳、木、泥等方面实习;第二、继续注重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工科学生工程制图必须上墨,线条不符必须重画,习题计算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并要求学生都能使用计算尺和应用工程手册;第三、考试严格,补考后仍有一门不及格者留级一年。

工学院各系一、二、三年级的一些基础课如高等教学、应用力学、物理、投影几何、机械制图等,均采用几个系合班上课。这一时期,工学院各系也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实习工厂适应当地生产、生活需要,试制各种机器。电机实验室一度用直流电机发电为李庄全镇照明供电,受到群众欢迎。

医学院在祖师殿,在李庄期间担任医学院长的先是黄榕增,1941年5月为梁之彦,1942年2月由校长丁文渊兼,10月为阮尚丞,1944年由徐诵明兼,1945年8月为杜公振。这一时期,医学院前期在李庄建立起生理馆,解剖馆;后期在宜宾建立起病理馆,药物馆、细菌学馆、公共卫生研究馆和生物学馆。

医学院在李庄五年,毕业生共计189人。1945年时,医学院学生有304人,教师4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人)。这一时期。医学院除史图博一人是德国教授外,其他都是中国教师,多数是同济自身培养出来的。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奔走于宜宾、李庄之间进行教学,坚持严谨求学的同济教学传统。医学院前期主要教授基础理论课,这些课程有些是由理学院教师担任。后期大部分课程必须结合临床实习,所以后期教师均在宜宾上课,并带领学生在附属医院住院部和门诊部实习。

当时的理学院在南华宫,学院有化学、生物、数理三系。1945年,数理系分为数学系和物理系。各系学制均为四年。在李庄期间理学院院长先后为谢苍璃(1940年接任)、顾葆常(1944年)。1945年,全院有学生111人,教师4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人。生物学家童第周在理学院任生物系教授期间,还邀请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到学校讲学。

国立同济大学于1945年在李庄增设法学院。办法学院的缘由,一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急需培养法律人才;二是自十九世纪以后,德国在法律(如法理和立法)方面比较发达。当时中国各有关大学一般是介绍英、美、法及日本的法学,缺乏专门介绍德国法学的学校。教育部曾命令校长徐诵明于1945年秋创办文法学院,但因当时办文法学院的条件不具备,于是先筹办法学院。法学院招收两班学生,一班是本校各院系已有德文基础的学生转入法学院一年级的共有53人;另一班为招收高中毕业生60余人,先入德文补习班学习德文一年后再进入法学院一年级。

法学院于1945年12月正式开课,学制四年。因招收的学生不多,法学院就设在李庄东岳庙内的玉皇楼。

抗战结束后至1949年的国立同济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国立同济大学迁回上海。

1946年8月,理学院扩充为文理学院,1948年6月,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和理学院。

当时的国立同济大学属于强盛时期,系科齐全,师职出色,学风扎实,是当时国内外闻名的著名大学。除了医学院一直享誉盛誉之外,其他的专业也是实力雄厚。

比如理学院化学系,1947年,化学系系主任为黄衡禄教授,化学系还增设制造部、化验部。不久,化学教授汪浏先生出任国立同济大学理学院院长。当时的化学系的教授也是一时上选:汤腾汉先生、张忠先生都是药物界的权威;戴恺生先生、陈苍虬先生、朱镜心先生是从各大学请来的台柱教授;黄有时、黄宇常等都是知名的学者;而且还有巴尔泰等德国教授在此任教。教授阵容的完整,沪上无出其右者。当时同济大学化学系以严谨求实的学风和优良的教学质量蜚声国内,成为众多青年学子向往的殿堂,并为中国造就了大批化学、化工专家。当时化学系毕业学生里后来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就有唐有祺教授、卢佩章教授、黄志镗教授、曹楚南教授、邓景发教授、戚正武教授等多人。

比如工学院测量系,1932年,同济大学工学院高等测量系正式成立时是当时国立大学中唯一的测量系,也是中国民用测绘的发源地。1935年1月,高等测量系更名为工学院测量系。抗战在李庄时期,叶雪安、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方俊、曾广梁等测量界的精英人物来到同济大学,在当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培养中国的测量人才。时称“叶雪安博士领导的测绘系,几乎垄断了中国对勘测员和制图员的培养。”

1948年8月之前,国立同济大学拥有医、工、理、法、文五个学院。

伟迪 发表于 2010-7-27 22:18:55

院系调整中的同济大学
从1949年开始,同济大学就经历多次院系调整,由一所学科齐全,各系均强的综合大学变成一所土木和建设类专长的学校。

主要的院系调整有:

文学院和法学院
1949年9月,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后来又随复旦大学支援了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学校的建设。

理学院
1951年理学院生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化学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学以外,全部并给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学校。

医学院
1950年,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部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同济医院。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又改名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工学院
1956年,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并入武汉大学。1952年工学院著名的机械系、电机系和造船系等并入上海交通大学, 还支援了南京工学院等学校, 后来一部分随交通大学西迁建设西安交通大学。1952年水利系与其他高校的水利专业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即现在的河海大学。

由其他高校并入的有:

1952年交大、复旦、圣约翰、厦门大学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并入。
大事记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Dr. Erich Paulun)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成为同济大学的前身,设德文、医学两科。
1912年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1917年改属华人私立学校,定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早期建立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1937年起拥有医、工、理三个学院。
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于1937年9月起从上海迁至浙江金华、江西赣县、广西八步、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迁到四川省南溪县李庄。
抗日战争胜利后,法学院于1945年12月正式开课,1946年5月迁回上海复校。1946年8月,理学院扩充为文理学院,1948年6月,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和理学院。
1949年以前,该校学制与课程设置均参照德国的教育制度。设有理、工、医、文、法5个学院及学习一年德语的新生院。
1949年6月25日市军管会接管同济大学
1949年9月,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
1949年10月 建国后,为高教部直属院校
1951年理学院生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化学物理等系并给复旦大学。医学院迁往湖北武汉,为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校长夏坚白带领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并给武汉大学。
1952年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系、造船系等并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圣约翰、厦门大学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并入。
1954年恢复研究生教育。由高教部划归城建部和建工部双重领导。
1958年改由建工部领导。
1960年6月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
1960年10月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
1966年重新划归高教部领导。
1979年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
1996年7月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和上海城建学院并入。
2000年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同时成立新的同济大学医学院,重建医科。
2003年11月原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所有资产由同济大学接管。
2004年9月嘉定校区启用。(首批入住的有软件学院以及汽车学院)
200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庆祝建校100周年。
与德国的紧密联系
自同济大学创校以来,一直保持着浓郁的德国特色。同济由德国海军医生宝隆创建后的几十年,校名虽已由同济医学堂改为国立同济大学,但其与德国的内在联系一直没有中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同济大学成为中国唯一一所以德国教育为标准的中国大学。当时,同济大学有数量众多的德国派来的教授,在当时国民政府中,机械和军工系统的官僚和专家,同济大学的毕业生几乎占了一半以上。

从一九○七到一九五二年,同济大学是在德国教育的浓厚氛围和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一批“德国通”。一九七九年后,同济大学经邓小平、李先念和方毅等七位副总理集体批示,重新恢复作为中国大学对德交流的窗口。在尔后的十几年里,该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以德语作为第一外语;每一任的德国总理或总统访华,都要到同济大学视察或发表演讲。在今天的德国,几乎到处都有同济大学毕业生,也到处都有与同济大学有关的学术交流机构。

2002年,德国總理施罗德访问同济大学时指出:“同济的研究、教学和授课比贵国任何一所别的高校都更富于德中合作的色彩。同济与德国的十几所大学之间有着姐妹高校关系。同济三分之一以上教师曾赴德留学或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世界上没有另一所大学有像上海这所大学这么多的德国交流教师。”2007年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在庆祝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时指出:“同济大学是中国和德国友谊最好见证之一。100年前,在德国刚刚参加镇压义和团6年后,在当时西方人俯视中国,把中国看成殖民地的时候,德国医生宝隆做出一个令德国、欧洲吃惊的举动,在中国开办学校。中国和德国共同创办这所大学,开始了真正的合作。”

同济校训 同济精神 同济模式
同济大学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同济大学精神:“同舟共济、自强不息”,“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世济天下”
同济大学育人模式:“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KAP: Knowledge, Ability, Personality)

学院系科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法学院
政治和国际关系学院
理学部(分为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汽车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中德学院
中意学院
软件学院
传播与艺术学院
电影学院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医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口腔医学院
知识产权学院
体育教学部
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
中德工程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高等技术学院
女子学院
中法学院
浙江学院

伟迪 发表于 2010-7-27 22:20:02

现状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她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并与德国在德语中的发音Deutsch相似。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1946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解放前,同济大学的工科学生在德国享有和德国大学毕业学生同等的声誉和待遇。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经中央批准恢复对德交流,在中科院学部委员李国豪校长领导下实行“两个转变”,即由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国内普通高校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国际性大学转变,从而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1995年实现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并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被国务院领导赞为高校体制改革中的“同济模式”。2000年4月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目前是一所拥有理、工、医、文、法、哲、经济、管理、教育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学校是首批被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学校被列入国家财政立项资助的“211工程”和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地方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同济大学现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子与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外国语、人文、法政、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医学、理学、交通运输、汽车、海洋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与力学、传播与艺术、女子学院及软件学院等学院,还建有继续教育、高等技术、职业技术教育、国际文化交流、网络教育、汽车营销及电影学院等,学校还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82个本科专业、218个硕士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94个,16个博士后流动站,各类学生5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者71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者1500多人。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2个。学校还设有6个附属医院和2个附属学校。

同济大学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以“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为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逐步形成自身的五大办学优势:历史悠久、学风严谨、师资实力雄厚的传统优势;德语,建筑、土木、海洋、环境、车辆、交通等水平居先的学科优势;博采众长,对德(欧)交往“窗口”的国际交流优势;立足上海、紧密结合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地域优势;直属中央、服务于全国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建制优势。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4000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此校区为校本部)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2009年初,根据上海市统一部署,沪东校区整体转移交付给上海财经大学。

两院院士
汪品先 孙钧 马在田 姚熹 郑时龄 项海帆 裴钢 李同保 郭重庆 戴复东  范立础 卢耀如 沈祖炎

曾在同济大学任教或工作的院士
李国豪 梁伯强 贝时璋 沈其震 裘法祖 朱洪元 陶亨咸 王守武 唐有祺 吴式枢 卢佩章 王守觉 吴孟超 吴旻 黄志镗 俞鸿儒 曹楚南 丁大钊 许厚泽 何友声 宁津生 涂铭旌 陈新 钱易 叶可明 李同保 钟万勰 倪嘉缵 张涤生 潘镜芙 朱能鸿 张祖勋

杰出校友
参见:Category:同济大学校友
李国豪,桥梁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同济大学前校长
陈从周,古建筑、古园林专家,散文家,著有《说园》等
裘法祖,中国外科之父。
武忠弼,病理学专家
朱家骅,前中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倪超,國立成功大學首任校長
罗云平,國立成功大學前校長
林同炎,桥梁大师
夏建白,物理学家
杨继曾,兵工专家
汤元吉,化學家
赵学颜,兵工专家
周芳世,機械专家
乔石,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宗白华,美学家
戴望舒,诗人
冯至, 诗人
殷夫,“左聯五烈士”之一
週均時,同濟大學前校長,革命烈士
黃杲炘,英文诗歌翻译家
叶可明,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专家
馮紀忠,中国城市规划领域创始人
戴復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
黃作燊,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系(及其前身圣约翰大学)第一任系主任
阮儀三,古建筑专家
郑时龄,城市规划专家,建筑学家
钱信忠,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
张滌生,整复外科的开创人,被称为“中国整形外科之父”
梁伯强,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夏穗生,器官移植专家
贝时璋,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
王守武,半导体专家
唐有祺,化学家
王守觉,半导体专家
吴孟超,肝胆外科专家
李同保,光学、计量学专家
张祖勋,测绘专家
汪大绥,土木工程专家
周自新,中国军用望远镜之父
卢佩章,中国化学色谱分析先驱
彭明经,中国现代光学奠基人
徐植信,地震波与爆炸波传播研究的开拓者
潘镜芙,中国“驱逐舰之父”
谢家祺,核武器专家
韦永宁,机械专家
郑肇经,中国水利学之父
姚永政,中国人体寄生虫学奠基人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奠基人
许钟麟,中国洁净技术理论奠基人
韩也良,中国生态旅游之父
李荣兴,曾參與火星登陸探索計畫的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華裔教授
李桓英,麻风病专家
李金城,青藏铁路总工程师
程京,生物芯片专家
潘云鹤,计算机专家,原浙江大学校长
唐登杰,上海市副市长
陈虹,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裁
孙文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万钢,同济大学前校长,中国致公党副主席,2007年4月27日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部长
王小慧,摄影艺术家
吴志强, 2010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
严庆龄, 台湾汽车业创始人之一
张象贤, 台湾机械工程大师,有台湾工学之父的美誉。
宁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地测量学泰斗。
许厚泽,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
周慎杰,力学专家
郑儒根,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专家
吴在德,外科学家,原同济医科大学校长
金士翱,麻醉专家
王之卓,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
李志坚,半导体物理与微电子技术专家
程孝刚,机械专家
夏坚白,现代大地测量学和天体测量学家
吴熙瑞,生殖医学专家
梁文灏,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
沈世钊,结构工程专家
江欢成,土木结构专家
童第周,生物学家
陈星弼,半导体器件及微电子学专家
刘建航,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
董石麟,空间结构工程学家
顾翼东,化学家
张锦秋,建筑大师
陈家琪,哲学家
丁士昭,工程管理专家
尤彭熙,医学教授, 以“空劲”(Empty Force)闻名
曾乐, 焊接專家
胡茂元, 上汽集团董事长
陈志鑫, 上海大众公司总裁
李桓英,麻风病防治专家,感动中国候选人。
宋林, 华润集团总经理
周纪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蔡来兴,上海实业集团总裁
孟凡辰,西门子一体化总裁
周厚健,海信集团总裁
严晓海,美国特拉华大学遥感中心主任
张红军,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终身教授
季向东,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侯云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张惠新,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委员会副书记
张耀明,中国多组分光学纤维领域开拓者、塑料光纤和工艺品行业的奠基人
李德仁, 航测与遥感专家
郑肇经,中国水利界元老
吴祥明,上海磁浮工程总指挥
白云,上海城建(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李国机,律师
杨槱,船舶设计学家
邹德慈,城市规划专家
江景波,同济大学原校长
许厚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
张彩珍,中国软式网球协会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
汪光焘,前建设部部长
陈铁迪,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政协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顾安邦,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得主
徐植信,中国地震波与爆炸波传播研究的开拓者
杨益言,《红岩》作者
郭文叁,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总经理
唐勇,华润置地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王汝建,海洋地质学家
饶斌,一汽及二汽主要创始人,号称中国汽车业之父
胡景北,经济学家
谢国忠,经济学家
邱震海,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现任行政领导
校长:裴钢
名誉校长:李国豪(已于2005年2月23日去世)
副校长:李永盛(常务副校长)、陈小龙、郑惠强、伍江、董琦、陈以一 蒋昌俊

现任党委领导
党委书记:周家伦
党委常务副书记:周祖翼
党委副书记:方守恩 陆敏恂 马锦明 姜富明
纪委书记:姜富明

友好学校
卡内基梅隆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匹兹堡大学、得克萨斯A&M大学等
成功大學、逢甲大學、中正大學、中山大學、中華大學、台湾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等
开姆尼茨工业大学、波鸿鲁尔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欧洲商学院、柏林工业大学、马尔堡菲利浦斯大学、不来梅大学、斯图加特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伊尔默瑙工业大学、康斯坦茨大学、曼海姆大学、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等
马赛圣约瑟夫医院、马赛三大、里昂二大、里尔科技大学、哥诺贝尔高等商学院、欧洲大学、路桥大学暨巴黎工程师大学、汉斯企业管理学院、巴黎第八建筑学院、波尔多第一大学、南特中央大学、巴黎高科、高等计算机、电子和自动化工程师学校等
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大坂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东京成德大学、日本建筑研究所、大阪外国语大学等
比萨大学、都灵理工大学、米兰理工大学、都灵工业大学、米兰工业大学、罗马大学等

伟迪 发表于 2010-7-27 22:21:13

医学院简介
医学是同济大学开设最早的专业。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创办了“德文医学堂”;经过近100年的发展成为现在的综合性大学——同济大学。

    医学专业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变迁。但是同济大学仍然非常重视重新发展医学,于2000年恢复了医学院。近年来,医学院作为同济大学的重点建设和发展学科,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还将在将来创造不凡的业绩。

    目前,同济大学医学院设有基础医学院、预防医学院(筹)和五个附属医院:附属同济医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附属东方医院、附属肺科医院及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主要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包括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和研究生培养,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医学院以培养全面、人道的医学生为目的,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 秉承精英化医学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同济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设施完备,理工文法实力雄厚的特点,利用长期对外合作办学的优势,通过开展“名师上讲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式,力求培养出融知识、能力、人格为一体的文、理、医相结合的人才。

    医学院拥有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WHO围产保健合作中心”;拥有两个上海市重点学科(胸外科重点学科和护理学科重点学科)、三个上海市重点专科(心力衰竭诊治重点专科、口腔种植修复重点专科和创伤骨科重点专科);中医心脑血管和视觉复明(与外院共建)两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拥有上海市产前诊断中心和上海市早产儿医疗护理中心;拥有上海市结核(肺)重点实验室。近年来,通过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营造科研氛围,学科建设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在《SCIENCE》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重要学术论文,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等在内的一批科研成果。

    依据同济大学“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医学院把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体系、突出临床实践技能和人文服务精神的教学特色、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国际化合作教育作为贯穿医学院教育思想观念的主线。

    (1)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体系:在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框架下,参考和汲取现代质量管理的内涵和技术,医学院逐渐建立了具有医学教育特点的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体系,并且在逐步细化相应的质量标准。医学教育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体系把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技术用于教学工作的过程(环节)管理、目标管理;用于师资队伍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教学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质量优化、教学质量督导和监控等方面。   

    (2) 突出临床实践技能和人文服务精神的教学特色:医学教育的关键是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掌握临床实践技能、能够体恤患者病痛、具有人文服务技能的有用人才。医学院在教育思想观念上统一认识,明确了临床实践技能和人文服务精神的教学特色,制订了严格的临床见习与实习的管理制度,定期组织见习和实习带教教师的培训,建立了以临床操作技能为内容的“医学院临床模拟教学中心”;建立了以客观化多站式考试(OSCE)和标准化病例(SP)为特点的临床实践技能考核体系;增加了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和对现代精神卫生问题识别和处理能力的培训,增加了医患沟通技巧培训。

    (3) 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医学院具有良好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医学院已经接连举办了12届旨在鼓励学生动手参与各种科研活动的“大学生学术节”;举办了以指导学生发现并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的“青稞节”。这两项活动为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平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每次活动学生们都发表了众多论文。医学院还设立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从组织管理、经费支持、课程设置等方面全面推进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在长学制学生中设立了导师制,为大学生参加基础科学研究和临床科学研究提供了途径。

    (4) 开展国际化合作教育:同济大学作为国家对外开展科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一直致力于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来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对德国、法国合作在社会和学术各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医学院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举措就是要依托同济大学的对外合作优势,开拓国际化人才培养途经,分别与德国和法国有关大学建立了交换学生项目,互派大学生进行临床阶段的培训,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使国际合作教育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也成为医学院教育思想观念中重要的内涵。

同济医学上海时期(1907~1950)杰出校友:
梁伯强 ―― 1922年医学院毕业,1925年留德回国后,曾任同济副教授 中科院(1955年) 生物学部 病理学 原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教授,1968年去世

贝时璋 ―― 1918~1921年,医预科学习 中科院(1955年) 生物学部 实验胚胎与细胞学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国民政府时期中研院院士、中国生化奠基人

沈其震 ―― 1923~1926年,曾在医学院学习 中科院(1955年) 生物学部 医学、生理学 原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1993年6月16日去世

裘法祖 ―― 1936年医学院预科结业后赴德留学,1946~1951年曾在同济大学医学院任教 中科院(1993年) 生物学部 外科学、器管移植学 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名誉校长、教授 中国外科之父

吴孟超 ―― 1949年医学院毕业,1996年5月被聘为名誉教授 中科院(1991年) 生物学部 肝胆外科 二军大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 亚洲一把刀、中国肝胆之父 ,现任东方肝胆医院院长 ,中将军衔。

fengd 发表于 2010-7-28 08:11:19

同济大学上海还开设有医学院专业吗?

伟迪 发表于 2010-7-28 12:21:52

是兼并了铁道医学院

我爱的孙 发表于 2010-9-12 00:50:13

不知道该说什么,总之顶下吧,继续

徘徊这 发表于 2010-10-24 19:54:25

请问医学工程专业有成人专升本的学校吗??就是修医疗设备的专升本成人高考专业那家学校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同济大学医学工程校友会